阅读历史 |

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52(3 / 7)

加入书签

道:“商朝这时候定都在江淮一带的毫地,临近淮南淮北的东夷部落,与夏朝这时候的中心地带斟浔,相去甚远,这斟浔乃是从大禹时代开始就一直死忠于夏朝的核心部落了,在这个夏朝末年,斟浔之地也是夏朝的王都所在,但是夏桀在打服了有施氏部落之后,施妹喜说在中原之地水土不服,又因为黄河水患要经常搬家,成天担心受怕,也嫌弃斟浔故都老旧,于是夏桀就迁都到并州的安邑一带,建立新都,之前我说的大兴土木,营造宫室,也是在这新都安邑之地完成的。”

“这么一来,夏朝的都城北移,到了并州之地,对于中原,对于青州之地的距离,就远得多了,而商部落也远离了夏朝的力量中心,开始有所异动,本来伊尹初来之时,虽然和成汤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势,说夏桀残暴好战,横征暴敛,沉迷酒色,失掉了天下人心,成汤应该吊民伐罪,以有道伐无道,取而代之,但伊尹同时也说,夏桀虽然失道,但是夏朝立国四百余年,在诸侯心中仍是天下共主,而且军队方强,还可以出动以胡人狄人为中坚,以齐鲁之地东夷为主力的九夷之师,威力非同小可,现在还未到灭夏之时,需要内修德政,外待时机。”

“可是成汤毕竟心急,眼看着夏桀带着抢来的施妹喜,还有俘获的各地奴隶,迁都去了并州,中原留下了真空地带,而留下的夏朝遗民,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赋和劳役,怨声载道,在夏桀自称自己是太阳神的同时,这些夏朝本部落的百姓和奴隶却是天天对着太阳诅咒,愿意与它一起灭亡,于是成汤以为时机已到,不顾伊尹的劝阻,开始了对于邻近的葛国,发动了战争。”

九夷之师动地来

斗蓬的眉头一皱:“伊尹作为国相,都无法阻止成汤?我记得当时是有别的重臣极力地怂恿成汤出兵吧。”

老祖点了点头:“是的,成汤的重臣与谋士不止伊尹一人,就象左相乃是当时的薛国国君,马车的发明者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,也是看到了商朝的强大,放弃了自己的国君之位,到了商朝当了宰相,这位仲虺的野心勃勃,急于进取,很适合成汤的胃口,不似伊尹的老成持重,最后两人争执不下时,成汤取了折衷的办法,没有直接挑起对夏朝的反叛,而是先对周围的诸侯方国下手,以测试夏桀的反应。”

“而这个方国,就是邻近商国的葛国,葛国乃是伯益的儿子大廉所建的国家,当然,大廉的其他子孙在别的地方分封为诸侯,最有名的就是赢秦,不过这个葛伯,在大廉的时期是爵位最高的,也是分封的地方最好的,临近商部落,控制着商部落通往中原腹心之地,河洛中心区的要道。”

“葛国在建国的时候,实力和地盘跟商部落由始祖契初封商地时的规模差不多,但经历了夏朝四百多年的发展,虽然葛国还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诸侯,可是跟顶尖大国商国相比,还是有差距的,尤其是商国在成汤时代迁都毫地,招贤纳士,整顿军队,更是让葛国心存不安,但又没有任何证据来指控商国有不臣之心,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商国相处,。”

“仲虺负责制订了对葛国的攻略,他先是通过商业贸易,卖给了葛国一大批牛羊,以换取葛国的特产葛布,然后借口葛国不事鬼神,不进行祭祀,害得天神降罪,连同邻国的商国也发生了灾情,要问罪于葛国,结果葛伯说,是因为用了从商国进口的牛羊进行了祭祀,结果出现了灾情,这说明是商朝的牛羊有问题,连带着商朝也发生了灾情。”

“此话有礼有节,让商朝君臣无话可说,于是仲虺再生一计,说是葛伯可以用本地的粮食,五谷来祭祀上天,平息灾情,可是葛伯却说灾情大旱,本国的百姓很多都去逃亡和采集野果了,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耕作,于是仲虺直接派出了不少商国的十几岁的少年,跑去葛国都城附近种那些荒地,还美其名曰帮助葛国耕作,不取粮食,完全是乐于助人,连这些少年吃的饭,都从商国送过去,以示诚意呢。”

黑袍冷笑道:“这不过是屯田灭国之法,这些少年,看起来只是孩子,但是他们在葛国赖着不走,而真正的军队是以送饭的名义,把葛国的道路,地形,掌握得一清二楚,甚至可以偷偷地在葛国境内伏兵,一旦有事,则直接可以攻击葛国的各处要塞。”

斗蓬点了点头,说道:“这是奸计,但也是阳谋,放在这里,葛伯无法拒绝,于是他派出军士,假扮山贼强盗,攻击了这些送饭的少年,还打死了几个少年,这下子就给商国找到借口了,马上就说这是葛伯对商国的攻击与挑衅,于是商国立马出动早就准备好的军队,如秋风扫落叶似地横扫了葛国,驱逐葛伯,俘虏了大部分的葛国国人,以作奴隶。”

黑袍勾了勾嘴角,说道:“又让商国灭国得手了,这回,还是跟上次灭有易氏部落一样,再次把大量的奴隶祭天了吗?”

老祖摇了摇头:“这次倒是没有,因为灭葛国并不象上次灭有易氏部落一样,是为先王复仇,而是纯粹地找了个借口的侵略灭国,商国君臣自己也知道理亏,而且葛国的百姓无辜,伊尹在劝成汤代夏自立的时候,也一再强调要多行仁致,不可以滥杀以失人心,加上葛国也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